王羽屏:陕西棋王 长安王

王羽屏,陕西一代棋王,人称 "长安王"。生于 1913 年,卒于 1977 年。

王羽屏,陕西西安人,1913年出生于西安大街迎祥观一个贫困家庭里。年幼时,由于父丧、母他嫁,孤身流落在东门里珍珠庵栖身。稍长,以一根扁担为人挑物糊口,也当过小贩;成年后以油漆、裱糊为业。

王羽屏为人忠厚,待人热诚,棋品棋德甚佳。在与人弈赛时,总是手持一根旱烟管,边弈边吸,直到六十年代还保持这一习惯。

王羽屏的生长地西安,虽是大城市,但在解放前,人民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弈象棋是市民的主要消遣之一。当时有处弈棋场所是北大街东公共体育场内的象棋阵地,地上放着两个棋盘,大小约如一张八仙桌,棋子的直径约一寸半,爱弈棋的人早上从办公室借出棋子,结束时交还,不收任何费用,每天有好些人围着看弈棋。另一弈棋场所在马坊门的民众教育馆,人也多。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王羽屏,空闲时常去那里看棋。王虽然没读过书,但棋盘上的一些字很快学会了,而且不但识得棋子,后来借到棋谱,也能打谱学习。当然,由于要谋生,王弈棋的时间是很少的,进步是缓慢的。体育场的大棋盘在1933年取消后,爱弈棋的人转到钟楼去弈棋。王羽屏随着大伙转向钟楼后,先后认识了赵鹏程、王新民、王月静(秘洞和尚)、尹六这四位西安棋坛的 “四大金刚”,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王羽屏棋艺的提高,与西安老名手吕富春及“锅头李”的点拨指导有关。吕富春以做菜为生,和王羽屏同属底层人民,家住八仙桥附近,见王羽屏谦逊好学,就乐于点拨指导。“锅头李”以制泥炉为业,也是底层劳动人民,对下手王羽屏也乐于帮助。在二位前辈高手的点拨下,王的棋艺逐渐走上正道。王羽屏的棋艺有一定根基后,就去找大名手赵鹏程对弈,但常常输,并因有时下出劣着,被赵讥讽为 “臭棋”。王不甘落后,于是更加一心扑在棋艺上,业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常在一盏豆油灯下打谱研究,使棋艺提高很快。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日本飞机常空袭西安,每当警报拉响,市民常往郊外躲避,一些爱下棋的人就在市郊的坟头上弈起棋来。王羽屏和棋友王顺则等常在东郊韩森的坟上对奔,直到日机飞走,警报解除,才收拾棋枰回城,就这样王的棋慢慢精细起来,当时机来临时,终于脱颖而出。人们常对一些厚积薄发的文人、武士或棋手,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来形容。这话对王羽屏也颇适用。在西安,和王羽屏同龄的王新民,由于经济条件好,20岁就成名,而王羽屏由于经济差,一直在积累棋力和等待时机。

1942年,开封名棋手毕铁珊访问西安,设象棋擂台于仁义茶社。王羽屏幕名前往结交,为毕氏挂棋。一个月内,无人能攻下毕的擂台。当然,攻擂的大都非一流名手。于是由王羽屏提议并出面向西安一流名手王新民等送去大红全帖(战书),使王新民等不得不接受挑战。为了答谢王羽屏,毕铁珊请王作为西安代表打头阵,于是贴出海报,约时比赛。这是王羽屏正式登上大场面的开始。

第一天,王羽屏对毕铁栅,毕胜,加赛一局成和;第二天毕对卫宝昌,首局卫胜,次局毕扳回,以一胜一负拉平;第三天毕对王新民,王以一负一和失败;第四天毕有些轻敌,竟连负二局于群众选手居金祥。次日报纸登出消息:“以神炮铁卒”驰名、走遍四省无敌手的河南名棋手毕铁珊,来西安设擂,勇冠三军的王新民、王羽屏皆一败涂地……

这一战王羽屏虽然失利,却开始登上了大赛的舞台。不久,张家茶馆为了招徕生意,举办“豫、陕象棋金牌邀请赛”,应邀参加的有卫宝昌、王羽屏等数十名西安棋手,外省名手毕铁珊等亦参赛。比赛分三组,用淘汰制,由三个组的第一名争夺金牌,结果王羽屏夺得金牌,这是王第一次夺冠,也是他成名的开始。

1943年,西安基督教青年会恢复全市象棋赛。王羽屏战胜数十名对手,又一次夺冠。1944年连湖公园茶社举办棋赛,王羽屏第三次夺冠。从此,声名大振,成了西安市的最著名棋手。之后,王又在四十年代末夺得市比赛的第一名,五十年代夺得大赛第一名多次,主盟西安棋坛18年,被外界誉为“长安王”。

从1950年起,王在棋艺研究上迈出了两个新步子,一是对残局作了深入研究,订正了古谱中残局三百局,并将其中的十九局发表在《象艺万象》上;再一是实现了“杀出潼关去”的口号,单骑访问上海,和那里的名棋手进行了交流。

五十年代初,全国基本解放,但经济文化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王羽屏认为西安虽为大型城市,弈棋人口也多,但对外交流较少,信息不灵,开局方式落后,要让陕西、西安的棋艺水平追上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市,必须外出交流,吸取“营养”,才能在今后的全国争雄赛中有一定的位置。可是,自费去一次上海、南京,需要车费、宿费、膳费等一大笔开支,还有误工的损失等,何况王是个以工为生的清贫工人。不过,王羽屏立下了“杀出潼关去”的宏志,在一次西安棋人的聚会上,他终于喊出了这个口号,并为之筹措费用。

1951年6月,上海薛维翰、陈效渭合编的《象艺万象》棋谱中,刊载了西安名将王羽屏的古谱残局正误,计有十九篇之多。那些见解,确是“发前人所未发”,堪与著名象棋理论家张雄飞先生的《竹香商兑》相媲美,受到广大棋友们的赞赏。

同年秋,节衣缩食后的王羽屏,离开古都西安,毅然登上了东行上海的火车。不久,一个年约四十,光头布衣,手持一根旱烟管的中年棋客出现在棋人荟萃的凌云阁茶楼,向上海的棋手挑战。第一仗对上海名将何报林,一战而胜,人们才对其刮目相看,原来这汉子人“土”棋不“土”,尤其是残局,功力显然优于何根林。再战上海名将鲍子波,鲍有上海市冠军称号,还曾于三十年代初迎战过华北名手赵文宣和张德魁,现今虽已届高龄,但雄风犹存,也被王羽屏以一胜一和打落马下。

之后,素有“棋坛总司令”之称的谢侠逊老人出马,先后共弈五局,王得以一胜一负三和战平。又和上海市冠军何顺安对弈,由于在开局方面吃亏,何取得先手后紧缠不放,王虽作了最大的努力,仍不免一败。这是王访问上海输的唯一的一场棋,输是输了,但得益非浅。王又和在上海弈访的 “华南虎” 杨官璘对弈一局。杨当时威震上海,横扫群雄。这局棋王步步持先,直到图时尚有取胜机会,但王接走兵一进一,杨以卒7进1兑兵,结果弈和,可看出王的功力。

通过访沪,王羽屏将外面的“棋世界”带回西安,给西安棋界注入活力。通过访沪的经验总结,王羽屏的棋力更为精进,特别是先手时,输局很少,他说:已掌握了先手求和的大法。    

1956年起的全国象棋锦标赛,王羽屏作为西安市的代表,多次参加。以1957年的全国赛来说,当时先举行分区赛,西安赛区包括乌鲁木齐。兰州、保定、太原、开封、郑州和西安八个城市,比赛结果,王羽屏成了西南地区的第一个冠军,和第二名兰州管必仲、第三名乌鲁木齐晏宗晋、第四名郑州庞凤元一起参加第二阶段赛(在上海),最后王得第十四名。

1958年的全国赛稍有不同,王羽屏又一次夺得郑州赛区第一名,在参加全国决赛时获第九名,成绩也算不俗了。

王羽屏以一个业余棋手的身份,取得了称雄西南棋坛、闻名陕西和全国的突出战绩。1953年,王被福建聘为象棋月刊名誉顾问,和谢侠逊等名宿同列。纵观王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艰苦的道路,为了棋艺,他不惜节衣缩食,乃至在生病后,忍痛变卖了“陕豫棋赛”的金牌。王为棋献出一切的精神品质,深深为西安棋友称道。

王羽屏残局功深一并多次在全国大赛中显示其在这方面的造诣与才华。何顺安最欣赏他在一九五八年全国赛中以车、双士逼和杨官璘车、炮、双相的一局残棋。但老王却说:“最难忘的是一九四九年西安市比赛中冠军争夺战时的一场苦斗。当时另一名手牛培德与我仅差一分,王牛之战,实际上是夺魁之战。牛培德充分发挥了他善于紧缠战的特点,在中局时期劫获一子,使残局形成可胜我的局。而我临危镇静,竟伺机死兑车而成和局,从而使我登上建国后首次棋赛的首席。”
  
王羽屏这两局棋谋和成功的基础,在于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深人钻研古今棋谱,从而对各种残局的胜和定式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不但努力学习棋谱,还勤于纠正谱中的谬误。从四十年代以来,他常常在一盏昏黄的豆油灯下拆解棋谱,已积累了约三百局的古谱正误手稿。其中包括订蓝《适情雅趣》、《象棋秘诀》、《 橘中秘》、《百局象棋谱》、《金鹏诀》与《烂柯神机》等各种著名古谱。

象棋棋谱

比赛日期 比赛对局 赛会名称
庞凤元 先和 王羽屏 近代名家对局
<<上一篇
下一篇>>